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樂尼

一個教育局外人的教育反思



今天是我33歲生日,借我說一下內心話。


被稱為「老師」的五年中,我看見了填鴨式教育的困境,為了不想成為教育的幫兇,內向地看了很多的書籍與專家的觀點,試著瞭解台灣教育生態系的全貌與改善的可能性,我做了一些犧牲,讓我能夠進行教育創新的嘗試,以下是這些犧牲所得到的小體悟:



老師到底是什麼工作?



我發現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學習者成為創新領導人,培育「突破自我」、「影響他人」、「達成目標」及「創造創新」的素養,因為未來將會是一個充滿創意的社會,學生將必須與 AI 匹敵與共存,他會嘗試創造一個現在也還沒出現的工作。


未來的他將絞盡腦汁,以創新的方式改善社會上複雜的問題,他將不斷自主學習、精進自我,與他人建立信任與溝通協作,共同以系統思考的角度規劃與執行計畫,在經過無數次的實驗與嘗試,他們將創造一個新的解方,為社會帶來價值,也找到自己的價值。而以上這些體驗都是「工廠式教育思維」所無法有效培育的能力,因為要培養一個創新領導人,需要他主動理解與探索出學習的意義與人生使命感,而不是被動地告訴他應該做什麼。



創新領導力原型(原為TFT的教學領導力)


老師應該要化身為「教育設計師」,為學生設計一趟體驗,讓他們在接近真實的情境脈絡下產生理解,理解自己為何而學、理解自己將如何運用所學。我們不應該培育一個考試機器,更不應該讓學生變成一個無聊的人,我想要他擺脫不必要的憂鬱,樂在學習,成為一位領導人,在將來為他人創造改變。例如:我在指導學校的醫學系問題導向學習(PBL)社群時,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將來的醫生培養人際溝通素養,成為醫生後,這比他們的聰明才智更為重要,畢竟我們都喜歡有真誠有溫度的醫生。



PBL的四位畢業學生


老師是素養學習體驗的設計師與引導者


為了實現這項教育目標,我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上使用重理解的課程設計、遊戲化設計、PBL 以及學思達,但仍然與我心目中的個人化學習還有一段的距離,有時還真的蠻氣餒的,因為要實現個人化的學習,需要科技面軟硬體的輔助,如果在教室內,就需要均一教育平台與人手一個數位裝置,才能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,學習自己想學的內容,我也才能根據平台的回饋來即時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與需求,將寶貴的師生相處時間聚焦在回饋與陪伴上,而不用一直灌輸他們不見得想學的知識。

即便如此,我仍然積極地研發「素養學習體驗設計」,希望為學生創造高投入的一堂課,獲得終生受用的素養。要設計素養導向的課程,我自己就必須富含素養,但我的求學階段都只在考試啊!好在這些年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,就開始廣泛閱讀各種跨域的知識,買書買到我老婆都要改掉我博客來的密碼,但說實在的,透過閱讀與課程設計的實踐,我覺得自己成長很多,能夠設計一些跨領域的課程,像是科學議題的寫作與演講表達、用設計思考來實踐社會貢獻、生態保育與系統思考等等。但同時也發現自己的無知,更渴望跨出同溫層,以不一樣的面向來改善教育。


在閱讀《玩心設計》與多年玩遊戲的經驗,我知道「玩」是最高層次的體驗,學生在桌遊社裡很享受與同學建立玩心空間,不管是一起抓出兇手,或是一起說故事,不太需要老師講太多廢話,只在重要時刻出手相救。而這點就與教室的學習非常相似,我認為「學習」本身就是在「玩」,一位優質的教師就是學習體驗設計師,透過玩心設計啟發學習者(玩家)的玩心;同時,教師也是一位引導者(Facilitator),在混亂中引導學生。在設計上,我們可以給學習者一個可以玩(Play)的專案/問題(Project/Problem),連結他的興趣與熱情(Passion),為他營造歸屬感,讓他和同儕(Peer)協作,共同解決一項挑戰。



學習體驗設計的要素


雖然講起來很容易,但當過老師的都知道,教學本身就一門科學與藝術的綜合體,一開始想到幾個靈感會很興奮,但多數的時候,我必須挺過混亂的創新過程,即使學生厭學、吵鬧,甚至搞不懂我在做啥,我還是要心平氣和地引導他,並且回去檢討自己的課程設計,因為這就是教學創新的本質:實驗看看,可以的繼續,行不通的就改善,並且試著不要太難過,因爲身為設計師,難免會把一項作品與自我價值結合在一起,但將「作品思維」改成「產品思維」或許就會好一點,畢竟打造一項好的教育產品,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及的。


跨領域的素養教育


除了一般的學科課程設計,我也開始嘗試多元的素養教育。


創意新聞社:校園內容行銷團隊


為了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素養,並累積學習歷程。我寫計畫給校長,和公共關係室合作,將學校的行銷與學生的能力培育結合利用學校普高與技高廣大資源,創辦了自治組織——「創意新聞社」。此組織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內容行銷團隊,透過校內自媒體經營實務工作,推廣學校品牌,並給學生展現自我的舞台。創新社成員會透過各式活動、人物的採訪,為其他師生創造美麗的校園故事。


創辦將近一年多,孩子的創作成果不但能在學習歷程檔案上錦上添花,還能培養邏輯思辨、有效溝通、團隊共創與創造創新等關鍵能力,讓孩子提前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生活素養,是真實的素養教育。可以在社群媒體中看到這群學生團隊所創作的精彩圖文影音。年初更與基隆少年隊合作拍攝反詐騙宣導微電影,為社會盡一份心力。真心覺得只要能提供合適的環境與引導,孩子都能與同儕共同完成有興趣的專案,並成為創意思考者,這是現今考試取向所欠缺的創新教育,也更符合素養導向的潮流。


學習玩家:啟動學生的學習系統




為了解決學生「忙」碌與「茫」然的問題,在生活中或課堂中,我開始刻意用問卷或訪談方式,同理學生在學習上的痛點與需求。發現對學生而言,學習之所以困難,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:行政面學校課程的規劃、教師的課程設計、家長的教育與期待,以及自我期望與學習策略。前三項都是學生較無法有效影響的範疇,唯有最後一項——「自我期望與學習策略」是學生可以聚焦,並發揮正面的骨牌效應,提升自我效能與學習力。但是大部分的學生(包含菁英班)並沒有使用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與習慣,甚至有些人一直使用看似有效、事實上無效的方式學習(例如:反覆畫重點、重唸單字)。但這方面的內容,學校並沒有透過合適的方式來傳達。


此外,我偶然發現 Instagram上有廣大的學習型使用者(#讀書帳),他們不但會在 Instagram 上分享他們的讀書記錄,還有簡易的學習互助功能。經過初步的調查,更發現他們渴求更有效的學習方法,例如:讀書計畫、時間管理、記憶方法、行為改變及視覺筆記等。這些證據都顯示,自主學習素養的重要性與稀缺性,因此,我開始在校內與校外(線上)積極填補內容漏洞,並建立更多的連結,以精進解方。


在線上,我創建「學習玩家」的 Instagram 帳號,一方面可以為學生解答一些學習上常見的學習問題,另一方面,可以直接獲得重要的反饋。雖然都還在實驗階段,但卻也開啟了許多機會。我嘗試創建一個可愛且可靠的角色「樂尼」(learning),以內容行銷策略,透過社群媒體上的圖文內容創作、社群互動,與讀書帳的朋友溝通。內容主要提供科學實證與視覺化的自主學習素養,幫助學生啟動適合的學習系統。最終,我希望樂尼是一這趟求學旅程的學習領航員,帶領迷途的孩子脫離教育的黑暗迷霧。

因為經營這個自媒體,開始有些學生,會在遇到學習困難時,私訊徵詢我的意見,我們彼此也能有更深的連結,而我也能更加瞭解學生的需求與困難,創作更多能幫助他們的內容,這些成果也能運用在課堂的設計上。

在教學現場,我也向校長爭取機會,開設特別的課程——「自主學習策略」。此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,並能夠自主、堅持完成自己的訂定的目標,內容上有教授系統化學習法、學習計畫、習慣養成與視覺化筆記。教學的同時,我也能藉此測試各式學習策略。根據學生的回饋調查,不分學業成就的高低,大部分的學生都很感謝我為他們準備的內容,覺得實用,有所幫助。甚至還向我說:「老師,你應該要開課教我們學校的老師,讓他們去幫助更多班級。」當時心中不免會懷疑,但所實在的,我真的希望未來有這樣的機會。


培育這群孩子的過程中,我曾幫助過一名憂鬱症的學生(化名:小倪)釐清自我,拋開懷疑的枷鎖。事情發生在今年寒假的某天,小倪在線上跟我述說她憂鬱症越來越嚴重,我二話不說,希望當面和她好好談談(都忘了有武漢肺炎)。當時的我對憂鬱症並不是很了解,只能試著傾聽小倪的遭遇,試著和她分享我的經驗。在麥當勞談了兩個多小時後,小倪提到:「我想在成為醫生後,為精神疾病去污名化。」我:「你不是有在經營 Instagram 嗎?這件事不能現在就開始用社群媒體做嗎?」小倪停頓了幾秒,這不是猶豫,因為我能從她的眼神與肢體感到一股力量湧上來。那晚小倪就創辦了一個帳號「從心開始」 (@mental.learn),「從心」實現自己的理想。


跨入教育生態系


兩年前主動向學校申請轉調成兼任老師,就是希望能換取更多時間與自由,直接為台灣的教育做出更有價值的貢獻,但發現地愈多,也更瞭解自己的能力很有限。教育系統就如同複雜的生態系,改革是一場緩慢演進的過程,更需要不同領域的人共同付出,但有一群人對於這個生態系的影響特別顯著,就像 Uber 需要有優質的司機才能吸引乘客,以便推動系統的自給自足;同樣地,如果教育生態中有更多的教育創新領導人,像是體制內身體力行的教育改革者:張輝誠老師、藍偉瑩老師與李崇健老師等等,還有許多教育新創(均一、為台灣而教、LIS、美感教科書)與實驗機構嘗試在體制外連結彼此,我們才能有效地讓更多像小倪的孩子,接受到更好的陪伴。

同時,兩年前我曾申請均一教育平台的正職工作,因為能力不符,連面試也沒機會。後來我去申請 TFT (為台灣而教)的志工、教學領導力督導的工作,經過一次的面談後,也沒能獲取機會。當時我想,或許是我歷練不足,又去申請均一的實習工作「創意企劃」,一樣以「謝謝」告終,今年我又再一次申請均一的實習工作「教學實務研發實習生」,面談聊了一個多小時後,均一的芳婷和佳偉坦白地和我說,他們覺得我應該要去申請正職,成為他們的夥伴!所以我再次收到「謝謝」。但我還是鼓起勇氣地投遞履歷申請「政府與企業合作之教學研發教師」,這一次(本週二)終於有機會來到第二次面試,也是第一次與均一的執行長呂冠緯聊天啊(雖然其實都是我在說話)!整個過程都是很專業的動機與能力的審查,真的是絞盡腦汁!面談前滿心期待,面談後我反而更忐忑不安,因為最終的結果最快也要等兩週啊!我深怕再一次收到「謝謝」,深怕喪失幫助更多老師與學生的機會。


我的英雄學院


今天我突然瞭解為何我看動漫《我的英雄學院》第一集就哭慘了,原來《我的英雄學院》就是一個教育的縮影,我把自己投射到「綠久(學生)」與「歐爾麥特(老師)」身上,我希望自己求學的過程中能碰到一位真心在乎我的老師,就像綠久碰到歐爾麥特;我更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,成為像歐爾麥特這樣的老師,看見學生的心,打造能釋放他潛能的環境。


這些年,一直有人問我為何不去考教師證,但我知道真正的教與學是發生在教學現場的,這是需要大量的同理發想、創造原型、實驗與反思精進,而我想這些都不需要一張教師證,我只需要一顆給予的心與勇敢行動,然後看看我能飛到哪裡去。





祝自己生日快樂!





520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最新內容

​探索更多

bottom of page